中医高血压在中医典籍中常归类为“眩晕”“头痛”等范畴,可分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及血脉瘀阻五大核心证型,不同类型对应不同调理思路。
——
1. 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头痛、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有力。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可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等药材清肝热、降血压。
2. 痰湿中阻型:症见头晕头重、胸闷恶心、呕吐痰涎、四肢困倦,舌苔厚腻、脉滑。此型多因痰湿内阻、脾失健运所致,需化痰祛湿,常用半夏、白术、茯苓等健运脾胃、降浊化痰。
3. 肝肾阴虚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为典型表现,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侧重滋补肝肾之阴,多配伍熟地、枸杞、菊花等养阴药平衡阳亢。
4. 阴阳两虚型:头晕眼花伴四肢发冷、腰膝酸软、遗精阳痿、舌淡脉沉细,属阴虚及阳的虚损状态。治法需兼顾滋阴补阳,方药依阴虚或阳虚的侧重动态调整。
5. 血脉瘀阻型:头痛经久不愈、面唇发绀、心悸胸闷甚至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为辨证要点。需活血化瘀通脉,丹参、桃仁、赤芍等药材可改善血液黏稠及血管弹性。
——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与整体调理,患者需由专业医师评估体质与证型后再选择个性化方案,同时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如控盐、戒烟酒、适度运动),以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切勿盲目套用单一方剂,日常可辅助食用荠菜、黑木耳等天然降压食材辅助调节血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