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顿抑是一种可逆的、非坏死的病理状态,属于心脏在短暂缺血后出现的功能性延迟恢复现象,虽不正常但通常能逐渐自愈。其核心特点是血流恢复后心肌收缩功能仍暂时低下,持续时间从数小时至数周不等,与缺血程度和个体差异相关。
-
发生机制
心肌顿抑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关键病理基础是氧自由基爆发和钙离子超载,导致心肌细胞代谢紊乱。即使血流恢复,这些异常仍会暂时抑制心肌收缩功能,但不会造成细胞死亡。 -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心输出量降低、射血分数下降或室壁运动减弱,部分伴有胸闷、乏力等症状。超声心动图可辅助诊断,表现为局部心肌功能异常但无坏死证据。 -
治疗与预后
早期再灌注治疗(如溶栓或支架植入)是核心措施,能最大限度挽救顿抑心肌。多数情况下功能可完全恢复,但需密切监测心功能,避免过度负荷。
心肌顿抑是心脏应对缺血的过渡状态,及时干预是关键。若症状持续需警惕其他并发症,定期随访有助于评估恢复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