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顿抑是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出现的一过性心功能障碍,表现为心室壁运动减弱、呼吸困难或胸痛,但无心肌坏死,通常可在数小时至数周内恢复,与氧自由基和钙超载密切相关,需与心肌冬眠鉴别。
心肌顿抑表现为心脏泵血能力下降,但心肌细胞未死亡,可能伴随乏力、呼吸困难或胸痛,尤其在急性心梗溶栓、冠脉介入手术或剧烈运动后出现。其核心机制涉及缺血期间氧自由基大量生成,损伤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同时钙离子异常积聚引发钙超载,干扰心肌收缩蛋白活性,两者协同作用延长心功能障碍时间。
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心室壁运动减弱、心输出量降低及左室舒张末压升高,需通过超声心动图等评估。与心肌冬眠(长期低灌注导致的心肌适应性收缩减弱)不同,心肌顿抑由短期严重缺血引发,功能恢复更慢,但二者鉴别对治疗选择至关重要。
治疗主要针对改善心功能,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可促进顿抑心肌恢复,钙离子拮抗剂或氧自由基清除剂则阻断病理机制。心外科或介入术后患者需动态监测心脏功能,高风险人群(如左主干病变者)需加强术后药物管理。
短暂心肌缺血后出现的持续心功能异常可能是心肌顿抑,通过症状、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早期干预及规范复健可缩短恢复周期,预防进展为心力衰竭,建议患者及时复查心脏功能并遵循医嘱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