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由心脏内异位节律点引发的快速而规则的心律失常,通常表现为心率在130至300次/分钟之间。这种病症的发作和终止往往突然,可能持续数秒、数分钟甚至数天,其病因包括心脏器质性病变、药物副作用、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1. 病因
- 心脏器质性病变:如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等,可能导致心房或心室异常负荷。
-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导致心率加快。
-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也可能引发异位性心动过速。
2. 症状
- 心悸:患者常感到心跳加速或心脏跳动不规则。
- 晕厥:严重者可能出现短暂意识丧失。
- 呼吸困难:部分患者感到胸闷或气短。
- 乏力:发作期间可能出现全身无力。
3.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可控制心率。
- 电生理治疗:通过导管消融术,可根治部分患者的心律失常。
-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及刺激性饮品(如咖啡、酒精)。
- 紧急处理:如Valsalva动作或刺激迷走神经等方法,可在发作时尝试缓解症状。
4. 预防与建议
- 定期体检,特别是有心脏病史的患者。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运动、低盐饮食和充足睡眠。
- 避免已知的心律失常诱因,如过度使用某些药物或摄入刺激性食物。
通过及时诊断和治疗,大多数异位性心动过速患者可以显著改善症状并降低并发症风险。如出现相关症状,请尽快就医以获得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