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通过极端节食或清除行为将体重降至远低于正常水平,并伴随对体重增加的强烈恐惧、歪曲的体型认知及情绪障碍。其高发人群为13-14岁和17-18岁的青少年,女性患者约占90%,但男性及成人也可能患病。
神经性厌食症的核心特征是患者对体重和体型的病态关注,即便身体已严重消瘦仍坚持认为自己“过胖”。其病因复杂,包括生物学因素(如基因易感性)、社会审美压力(如“以瘦为美”的文化导向)、家庭环境(如过度控制或忽视)及个体心理特征(如低自尊、完美主义倾向)。青少年因身心发展特殊,常通过控制饮食建立自主感,从而成为易感群体。
症状表现需警惕:体重骤降伴营养不良(如贫血、心包积液)、闭经或性激素紊乱、代谢异常(电解质失衡)、皮肤干燥脱屑等生理变化;以及情绪波动、社交退缩、强迫性运动或思维等症状。暴食清除型患者还会出现反复催吐、滥用泻药等行为。
早期发现至关重要,若发现孩子回避家庭聚餐、偷偷丢弃食物、突然过度运动或频繁照镜检查身材,应警惕患病可能。就医时需综合精神科、营养科及心理干预治疗,部分患者需住院营养支持。长期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及医学监测,完全康复需数月至数年,但多数患者可显著改善。
当发现自身或他人出现相关症状时,应摒弃“只是减肥过度”的误解,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社会需减少对瘦的病态追捧,建立健康的审美标准;家庭则需给予孩子包容与支持,避免通过饮食控制施压,共同构建身心安全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