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腕是一种由桡神经损伤引发的上肢运动障碍疾病,典型表现为手腕下垂、无法主动伸展腕部及手指,常伴随手背桡侧及虎口区域麻木,其核心病因包括肱骨骨折、外伤压迫或全身性疾病累及神经。
桡神经损伤是垂腕的核心诱因,常见于肱骨干骨折时桡神经受牵拉或压迫,长时间以特定姿势压迫手臂(如枕臂睡觉、侧卧刷手机)、错误使用拐杖或职业性重复性动作也可能导致神经损伤。酒精中毒、铅中毒、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通过神经毒性或血管病变间接引发垂腕。部分患者术后因神经粘连或修复不当也会出现继发性症状。
垂腕的主要症状包括伸腕、伸指及拇外展功能障碍,患者无法自主抬起手腕或伸直手指,呈现典型“垂落”姿态,同时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两指半区域皮肤感觉减退或丧失。高位桡神经损伤(如近端断裂)可导致完全瘫痪,而中下段损伤则可能保留部分伸肘功能,症状分级需通过肌电图及影像学检查明确损伤位置及程度。
诊断阶段需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医生将评估手腕下垂状态、肌力分级及触觉敏感度,同时借助肌电图检测神经传导速度,X光或CT排查是否存在骨折错位,超声及MRI则可评估软组织损伤范围。治疗方案需个体化,急性期以消除炎症、消除水肿及营养神经药物为主,恢复期结合神经电刺激、运动疗法及物理因子治疗逐步恢复肌力与关节活动度,重症患者可能需手术松解或神经移植。
患者在康复期需注意保持功能位以预防关节挛缩,遵循医嘱进行阶段性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进行高强度活动。定期随访复查肌电图及影像学指标,评估神经再生进展。垂腕预后与损伤程度及治疗时机密切相关,早期干预配合规范康复可使80%以上患者恢复基础运动功能,但完全性神经断裂患者需6-12个月系统治疗。日常预防需警惕重复性压迫性动作,职业高危人群建议佩戴防护支具,慢性病患者应控制血糖及毒物暴露水平以减少神经损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