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容量减少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膀胱储存尿液的能力下降,导致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等问题。 这种情况可能由多种疾病或生理因素引起,包括间质性膀胱炎、膀胱过度活动症、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以及膀胱纤维化等。及时识别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并避免并发症。
1. 间质性膀胱炎
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会导致膀胱壁瘢痕形成和弹性下降,从而减少膀胱容量。患者常伴有盆腔疼痛和排尿不适,尤其在尿液充盈时症状加重。
2.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
膀胱过度活动症是由于膀胱肌肉不自主收缩,导致频繁尿意和急迫性尿失禁。虽然膀胱实际容量可能正常,但异常收缩使其无法有效储尿,表现为“功能性容量减少”。
3. 前列腺增生(男性常见)
男性前列腺增大会压迫尿道和膀胱出口,造成排尿困难,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膀胱肌肉代偿性肥厚,最终使膀胱弹性降低、容量减少。
4. 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可能干扰膀胱与大脑的信号传导,导致膀胱收缩异常或失去协调性,影响储尿功能。
5. 膀胱纤维化或手术影响
反复尿路感染、放疗或膀胱手术可能引发膀胱壁纤维化,使其变硬、失去伸展性。某些妇科手术(如子宫切除)也可能间接影响膀胱结构。
如果出现尿频、夜尿增多或排尿疼痛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检查,通过尿动力学测试、膀胱镜或影像学手段明确病因。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行为训练、物理治疗或手术干预,具体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