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觉摇头可能是多种病症的前兆,需引起重视。如儿童抽动障碍、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病等都可能出现摇头症状,不同年龄段原因有所差异,需准确判断并治疗。
1岁以内婴儿偶尔摇头,若大脑皮层发育未完善或因环境、湿疹、缺钙等外在因素影响,多属正常,发育正常且饮食良好时不必担忧;若频繁摇头且伴有其他症状,可能是抽动症早期表现,该病症起病于儿童时期,除摇头外还常伴有挤眉弄眼、扭脖子、抖肩、甩胳膊、清嗓子、尖叫怪叫等行为,部分患儿还会并发多动症,损害记忆力与注意力,影响学习,严重时甚至可能继发精神异常、强迫症等,若不及时治疗,长大后可能导致社交障碍、婚姻危机等。
5至12岁儿童频繁摇头且有其他异常动作,患儿童抽动障碍几率较大,此病症发病率约1%-7%,2至15岁多发,5至10岁起病最多,10至12岁症状可能较严重,少数可持续至成年,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
成人不自觉摇头原因更为复杂。情绪紧张、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能引发;特发性震颤也较为常见,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60%的病人有家族史,具有相互矛盾的临床特点,一方面是轻微单症状疾病不影响寿命,另一方面又是常见进展性疾病且有显著临床变异,震颤抖动症状常在精神紧张、注意力集中、疲劳或饥饿时加重,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再次加重,治疗方式包括药物、肉毒素注射和手术治疗等;帕金森病则是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有静止性震颤、运动缓慢、肌肉僵硬和姿势步态障碍等,静止时震颤明显,运动时症状减轻,部分患者还会随着病情进展出现步态异常、面部表情消失,甚至全身抖动。焦虑、紧张情绪,药物副作用,酒精滥用或戒断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系统疾病等也可能导致手抖、摇头等症状。不同病因导致的震颤症状和特点可能有所不同,需通过神经科医生的临床评估及多项检查来明确,如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检、血化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神经电生理检查乃至基因诊断等,明确病因后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物理治疗,症状严重且药物和物理治疗无法缓解时,可考虑深部脑刺激术(DBS)等手术治疗 。如果发现有不自觉摇头的情况且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