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性房内阻滞是一种心脏电传导异常疾病,主要表现为心房内电信号传导延迟或中断但未完全阻断,患者可能伴发心律失常如房颤或房扑,但通常不直接影响血液循环功能,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或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患者。
不完全性房内阻滞的病因复杂,通常与心房肌病变(如纤维化、脂肪浸润)、心房扩大(因压力或容量过载引发心房肌结构改变)、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破坏心房肌电生理平衡)、电解质失衡(干扰心肌细胞兴奋传导)、药物副作用(如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有关。部分病例由退行性改变或炎症(如心肌炎)诱发,甚至可能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感染或机械牵拉心房结构引发。
典型症状包括胸闷、气促、心悸或心跳不规则,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半数患者存在阵发性房颤或房扑病史,部分伴有房性早搏或心动过速。诊断需依赖心电图,其特征为P波时限延长、形态异常或传导延迟。该病虽无血流动力学风险,但可能进展为完全性房内阻滞,需排查原发病并监测心律变化。治疗以纠正原发病为主,必要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美托洛尔),高危患者可能需植入起搏器。建议患者定期随访,尤其是合并基础心脏病或电解质异常者,避免诱发因素如药物过量或快速血钾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