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麻痹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发的肠道蠕动功能丧失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及排气排便停止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电解质紊乱、肠穿孔甚至休克,需及时就医。
肠麻痹又称麻痹性肠梗阻,指肠道因神经抑制、毒素作用或肌肉功能异常而无法正常蠕动,致使肠内容物滞留。常见病因包括腹部手术、创伤、感染(如腹膜炎)、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问题及代谢紊乱(如低钾血症)。某些药物或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诱发此症。
典型症状体现为全腹持续性胀痛、频繁呕吐(呕吐物不含胆汁)、肛门完全停止排气排便,重症患者会发展为脱水、唇干舌燥、眼窝凹陷等体征。病情若延误,可能诱发肠穿孔、腹膜炎或全身性感染,危及生命。
诊断依赖病史问诊与体格检查,影像学如X线可见肠管广泛积气扩张。治疗需针对病因:轻度患者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缓解症状;严重者可能需药物刺激肠蠕动或手术干预。术后患者需警惕肠粘连风险,长期卧床者应加强翻身与活动。
日常生活中应注重规律饮食,避免暴食及高脂高纤维食物,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尤其是腹部术后严格遵循医嘱活动与复诊。若出现持续胀痛、呕吐、无排气排便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