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感觉障碍的遗传性存在特殊情况,大多数深感觉障碍是由后天因素导致的非遗传性疾病,但其中遗传性感觉神经病这一类型属于遗传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一、大多数深感觉障碍非遗传
- 深感觉障碍可由多种后天因素引发。周围神经受损,如异烟肼中毒引发的末梢神经炎,会导致感觉减退呈手套、袜子型分布,这种情况下是外界因素伤害神经造成的,并非遗传因素。
- 神经节型受损,像带状疱疹、三叉神经痛等引起的疼痛感觉过敏或减退,是符合神经节分布的状况,它们多是由于感染等因素导致,与遗传无关。
- 脊髓神经根型受损,后根受损造成的区域性感觉缺失、减退或过敏的区域性障碍以及放射性疼痛过敏,往往是因为脊髓本身的病变或者外伤等因素,并非遗传基因决定。
- 脊髓型损害,多为横断脊髓损害致使病变以下各种感觉全部缺失,这显然是脊髓遭受严重损伤的结果,和遗传没有关联。
- 脑干损害、丘脑损害、内囊损害以及大脑皮质型损害等引起的感觉障碍,分别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脑桥下部和延髓病变会发生成分离性感觉障碍等,但这些大多是脑部或神经系统受到后天伤害、病变等因素导致,并非遗传引起。
二、遗传性感觉神经病与遗传相关
- 遗传性感觉神经病归类于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引起的以周围神经受损为主的疾病。
- 多数呈显性遗传,例如成人致残性遗传性感觉神经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为近亲结婚所致。
- 还有部分为隐性遗传,像先天性痛觉缺失十分罕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缺陷定位于1q,靠近CMT1B型的基因位点,该基因编码神经生长因子受体蛋白。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不全,又名Riley - Day病,好发于犹太族儿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三、总结
总体而言,深感觉障碍大多不是遗传导致的,但存在像遗传性感觉神经病这种特殊情况是遗传性疾病。如果家族中有相关疾病史或者对深感觉障碍的遗传性存在疑虑,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