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属于异常情况,正常血压范围为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若妊娠20周后血压达到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且产后血压未在12周内恢复正常,则为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需引起足够重视。正常孕妇血压需维持在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妊娠中期血压可能短暂下降,但总体应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妊娠20周后血压异常升高是重要预警信号,需通过多次测量确认。
妊娠期高血压分轻、重两度,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109mmHg为轻度,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则为重度,后者风险更高,可能引发颅内出血、胎盘早剥等。轻度者多无蛋白尿,但重度常伴随尿蛋白阳性及母体器官功能损伤,需根据血压绝对值而非相对变化判断。
诊断与监测方面,单次血压升高需间隔复测确认,确诊后需规律监测血压、体重及尿蛋白。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充足睡眠、左侧卧位休息,并非严格限盐,可适当补钙、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并发症。药物选择需保障胎儿安全,如甲基多巴、钙通道阻滞剂等。严重时需住院治疗,必要时终止妊娠。
预防妊娠期高血压需定期产检,尤其关注尿蛋白和血压波动,保持营养均衡,控制体重增长。异常症状如头痛、视物模糊或腹痛时立即就医。血压管理需贯穿整个孕期,通过科学干预可降低母儿风险。确诊后积极配合治疗,预防重症转化,有助于保障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