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治疗需个体化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强调早期筛查、精准抗凝和导管消融一线地位,尤其老年患者需加强共病管理。
-
筛查与诊断
65岁以上人群建议机会性筛查,70岁以上需系统筛查。诊断依据心电图显示P波消失、RR间期不规则,临床分为阵发性(≤7天)、持续性(≥7天)等类型,确诊后1年内为节律控制黄金期。 -
抗凝治疗核心地位
采用亚洲优化的CHA₂DS₂-VASc-60评分,男性≥2分、女性≥3分需长期抗凝。首选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肾功能不全者优选阿哌沙班,机械瓣膜患者仍用华法林。出血时根据严重程度暂停药物或使用拮抗剂。 -
节律控制策略
导管消融为阵发性房颤一线治疗,成功率超80%;药物无效或合并心衰者优先考虑。新技术如脉冲电场消融更精准。药物选择需结合心脏结构,普罗帕酮适用于无结构性心脏病者。 -
老年患者特殊管理
老年房颤需综合评估共病,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提高抗凝依从性。≥80岁高龄患者抗凝需个体化调整,避免过度治疗。
房颤治疗需结合年龄、并发症等制定方案,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卒中及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