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医保政策改革主要围绕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提高门诊报销比例、优化医保支付方式等方面展开,具体措施如下:
一、扩大医保覆盖范围
-
城乡居民医保缴费时间延长
多地延长城乡居民医保缴费期限至次年2月底,缓解参保人员年底缴费压力。
-
新生儿及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等待期缩短
新生儿参保后即时享受医保待遇,灵活就业人员首次参保等待期缩短至2个月。
-
提高门诊统筹覆盖范围
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等)纳入门诊统筹范围,且不设起付线,支付比例达60%。
二、提高门诊报销比例
-
职工医保门诊报销比例提升
部分城市普通门诊报销比例提高至50%-70%,降低慢性病患者经济负担。
-
居民医保门诊保障强化
-
年度支付限额提高至280元,个人账户余额可结转使用;
-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门诊用药纳入报销范围,年度限额最高9000元。
-
三、优化医保支付方式
-
推行DRG/DIP付费
全国70%以上统筹地区实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或按病种分值(DIP)付费,控制医疗费用。
-
药品耗材集采常态化
新增40余种药品和耗材集采,平均降价超50%;口腔种植专项治理后费用降至6000-7000元。
四、其他重要调整
-
医保返款标准统一
在职职工按缴费额度的2%划入个人账户,退休职工按上年度养老金的2%计算。
-
医保基金支付比例目标
确保住院费用基金支付比例达70%左右,门诊费用通过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共担。
-
家庭共济机制完善
允许配偶、父母、子女共享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支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五、政策影响
-
对患者 :门诊费用自付比例降低,慢性病患者负担减轻,异地就医更便捷。
-
对医疗机构 :DRG/DIP付费促进合理诊疗,减少过度医疗。
-
对医保基金 :通过扩大覆盖范围和优化支付方式,实现长期可持续性。
以上措施体现了从“保住院”向“保健康”的转型,旨在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