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医保亲情账户并不能直接使用亲人的医保个人账户资金,它仅支持代家人展示医保码并挂号就医,而使用亲人医保账户的钱需额外开通“家庭共济”功能。两者功能独立,常被混淆,但操作平台和适用场景各不相同。
医保亲情账户是2023年起全国推广的一项便民服务,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支付宝、微信等渠道,参保人可为配偶、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绑定医保电子凭证。绑定后,家人就医时可免带实体卡,由绑定者代为扫码完成挂号与结算。但需注意,结算时仍优先扣除被绑定人自身医保账户余额,而非绑定人的资金。例如,子女绑定父母医保后,父母购药时仍优先使用自己的医保个人账户,账户余额不足时才涉及后续补充支付方式,并不直接关联绑定人的账户。
针对“直接使用亲人医保钱”的需求,需通过“医保家庭共济”功能实现。此功能允许职工医保参保人自愿将个人账户结余资金授权给家庭成员使用,但需满足两项前提:一是绑定人与被授权人(配偶、子女、父母)均为本地参保状态;二是需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等指定渠道完成授权操作。例如,在上海,授权人需为本市职工医保参保人且历年账户有结余,家庭成员则需正常参保。与亲情账户不同,家庭共济的资金共享仅限职工医保的个人账户余额,并不覆盖统筹基金报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亲情账户与家庭共济的覆盖范围存在差异。亲情账户支持父母、配偶、子女及子女配偶(部分城市如上海明确排除祖辈、兄弟姐妹等),且绑定程序较简单,16岁以下儿童甚至无需额外材料验证;而家庭共济则严格限制为直系亲属,操作流程涉及实名认证与资金授权。部分地区存在政策突破,例如浙江允许使用个人账户结余支付近亲属医疗费用,但需按地方细则备案。两者均禁止账户资金套现或用于非医保支付场景。
建议用户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功能组合:仅需代家人挂号购药时开通亲情账户即可;若需减轻家庭医疗费用负担,则需单独申请家庭共济,并确认被绑定人是否符合参保地政策要求。目前全国各省市执行细节略有不同,操作前务必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核实本地规则,避免误读造成权益损失。无论是亲情账户还是家庭共济,其核心均在于提升医保服务的便利性与可及性,需理性区分功能边界以实现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