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牙齿按种类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分类依据为功能差异:
一、切牙(门牙)
-
功能 :主要负责切割食物,将食物切成小块以便后续咀嚼。
-
形态特征 :位于口腔前部,呈楔形,与舌面平行排列,上下颌各4颗。
-
发育阶段 :乳牙期(6岁以下)有20颗(上下各10颗),恒牙期(13岁后)替换为28-32颗。
二、尖牙(犬齿)
-
功能 :主要用于撕裂食物,如肉类等较硬食物。
-
形态特征 :位于切牙之后,呈三角形,与唇面平行排列,上下颌各1颗。
-
临床意义 :因根系长且坚固,对咀嚼冲击力有较好承受能力。
三、磨牙
-
功能 :负责研磨食物,使其变成细小颗粒,便于消化吸收。
-
形态特征 :位于口腔后部,呈方形或卵圆形,与颊面平行排列,上下颌各4-6颗(前磨牙和磨牙)。
-
发育阶段 :乳牙期有4颗(上下各2颗),恒牙期增加至8-12颗(含智齿)。
补充说明
-
乳牙与恒牙 :乳牙(20颗)在儿童时期全部萌出,约2岁半完成全部萌出;恒牙(28-32颗)在青少年期逐渐替换乳牙。
-
牙齿功能演变 :随着饮食结构变化,尖牙的撕裂功能可能弱化,但研磨功能仍需磨牙完成。
以上分类综合了牙齿的解剖形态与生理功能,各类牙齿协同工作保障进食与消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