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抗凝治疗是预防脑卒中和血栓栓塞的核心手段,中国专家共识强调个体化风险评估与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的优先选择。关键亮点包括:CHA2DS2-VASc评分指导抗凝决策、NOACs(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的疗效与安全性优势、高龄及共病患者的综合管理,以及出血风险动态监测与应对策略。
-
风险评估与抗凝指征
房颤患者需通过CHA2DS2-VASc评分评估血栓风险(≥2分需抗凝),HAS-BLED评分筛查出血风险。共识指出,高龄(≥75岁)患者即使评分1分也应考虑抗凝,但需结合肾功能、共病及衰弱状态调整方案。 -
抗凝药物选择与优化
NOACs(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为首选,其疗效不劣于华法林且出血风险更低,无需常规监测INR。华法林适用于机械瓣膜或严重肾衰患者,需维持INR 2.0-3.0(高龄者1.6-2.5)。 -
特殊人群管理
高龄患者需综合评估认知功能、跌倒风险及多重用药;合并冠心病者短期三联抗栓后过渡至双联(NOAC+氯吡格雷);出血后重启抗凝需权衡风险,通常胃肠道出血1周后、颅内出血6-8周后考虑恢复。 -
动态监测与出血应对
定期复查肝肾功能,NOACs轻微出血可暂停12-24小时,严重出血需特异性拮抗剂(如依达赛珠单抗)。华法林过量时,INR 5.0-9.0可肌注维生素K1,≥9.0需凝血因子输注。
提示:房颤抗凝需长期坚持,患者教育(如避免漏服、识别出血症状)与多学科协作(心内科、老年科)是提升治疗安全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