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近年来取得显著突破,新型药物靶向治疗与个体化方案成为核心趋势。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地舒单抗)和促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罗莫佐单抗),同时联合治疗策略和生物靶向疗法(如RANKL抑制剂、Wnt通路调节剂)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选择。
-
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质流失,长期使用可降低椎体骨折风险达50%。地舒单抗作为RANKL单克隆抗体,为不耐受双膦酸盐患者提供替代方案,其靶向作用机制显著提升骨密度。
-
促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直接刺激成骨细胞,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临床数据显示其可减少非椎体骨折风险53%。新型硬化素抑制剂罗莫佐单抗兼具促骨生成与抑制骨吸收的双重作用,成为突破性疗法。
-
个体化与联合治疗:根据患者基因型、骨折风险及药物耐受性制定方案,例如序贯使用特立帕肽后接续双膦酸盐以维持疗效。钙剂与维生素D的基础补充仍是治疗基石,但需结合血清检测调整剂量。
未来研究方向聚焦于SARMS(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剂)和半胱天冬酶K抑制剂等创新靶点,同时AI辅助的疗效预测将优化临床决策。患者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并配合运动、营养管理,以实现长期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