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核心在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通过农业措施、生物控制、物理手段和科学用药的有机结合,既能有效保护作物,又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关键亮点包括:选用抗病品种降低初始风险,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制剂实现生态平衡,精准化学防治避免滥用农药,以及智能化监测提升防控效率。
农业防治是基础,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抗病虫害品种,并采用轮作、土壤消毒和合理密植等措施,从源头减少病虫害发生。例如,豆科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显著降低土传病害风险。生物防治利用自然界的平衡机制,引入瓢虫防治蚜虫、赤眼蜂控制鳞翅目害虫,或施用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农药,既环保又可持续。物理防治通过诱虫灯、防虫网等工具直接阻断害虫,高温处理种子和土壤也能有效杀灭病原体。
化学防治需遵循“安全、精准、交替”原则,优先选用低毒高效药剂,如吡虫啉防治刺吸式害虫时严格按推荐剂量使用,并轮换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以避免抗药性。现代技术如无人机喷洒和物联网监测系统,可实时追踪病虫害动态,实现按需施药。
综合防治需整合各类技术,例如在果园同时部署诱虫灯(物理)、释放捕食螨(生物)和局部喷药(化学)。农民培训和政策支持也至关重要,推动绿色防控技术普及。未来,随着抗病育种和智能设备的进步,植物保护将更高效环保。定期巡查田间、早发现早处理,是控制病虫害蔓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