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各种野猪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
非洲猪瘟病毒的特点
- 病原分类:非洲猪瘟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是该科下唯一的种。
- 病毒类型:ASFV是一种双链的核质大DNA病毒。
- 形态结构:病毒颗粒为正二十面体,直径约200纳米,由多层物质构成,包括中央的蛋白质核壳、脂质包膜和蛋白质衣壳。
- 基因组:基因组DNA的碱基数约为17万到19万,含有151至167个开放阅读框,编码多种蛋白质。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和传播
- 临床症状:
- 发热(达40~42℃)
- 心跳加快
- 呼吸困难
- 部分咳嗽
- 眼、鼻有浆液性或粘液性脓性分泌物
- 皮肤发绀
- 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
- 传播途径:
- 直接接触感染了ASFV的家猪、野猪、软蜱等
- 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车辆和器具等间接接触
- 通过空气传播,特别是在封闭或拥挤的环境中
非洲猪瘟的防控和研究
- 防控措施:
- 严格检疫和隔离措施,防止病毒传播
- 使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如氢氧化钠、次氯酸盐、戊二醛等
-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包括物理隔离、全进全出制度等
- 研究进展:
- 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的精细三维结构,为疫苗研发提供了基础
- 研究了非洲猪瘟病毒的入侵和感染机制,包括利用凋亡小体进行胞间传播等
- 建立了对非洲猪瘟病毒高度敏感的细胞系,为研究和疫苗开发提供了工具
非洲猪瘟对全球养猪业构成了重大威胁,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强防控措施,推动相关研究,以期早日控制和消除这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