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酸消毒、控温保湿、合理用药
水稻立枯病的预防方法需从苗床管理、环境调控和药剂防治等多方面综合实施,具体措施如下:
一、苗床管理
-
土壤处理
-
调酸 :将苗床土壤pH值调整至4.5-5.5,抑制病原菌生长。可使用固体硫酸或硝基腐殖酸等调酸产品,部分壮秧剂调酸效果有限需额外处理。
-
消毒 :播种前用恶甲水剂300倍液喷洒或氰霜唑+恶甲水剂混合液浸种24-48小时,苗期喷施500-1000倍液敌克松粉剂或1%硫酸铵。
-
-
播种管理
-
选择抗病品种,控制播种密度,避免过密导致通风不良。
-
优先使用包衣种子,减少浸种、催芽环节,降低病原菌侵染机会。
-
-
苗期管理
-
温度控制 :一叶一心期保持25-30℃,二叶期后逐渐降温至22-25℃,三叶一心期不超过25℃,避免高温引发病害。
-
湿度管理 :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避免渍害。
-
通风炼苗 :3叶期后白天揭膜通风,夜间无霜冻时也要通风锻炼,增强抗寒力。
-
二、环境调控
-
光照管理
- 适当增加光照时长,促进光合作用,增强植株抗逆性。
-
排水管理
- 避免田间积水,及时排除烂根或病株,减少病原菌传播。
三、药剂防治
-
预防用药
-
在秧苗1.5-2叶期喷施立枯青、枯必净、瑞苗青等药剂,或使用含精甲·咯菌腈、甲霜·种菌唑的种衣剂。
-
可配合使用“半年粮”叶面喷施,增强生根壮苗能力。
-
-
发病治疗
- 发病初期喷施立枯清、恶甲水剂或灌水上床后喷施瑞苗青,每平方米用药量根据病情调整。
四、综合管理措施
-
稀插早育苗 :减少苗床养分消耗,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
定期检查 :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减少病原菌传播。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有效预防水稻立枯病的发生,提高秧苗成活率及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