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狭窄的最新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控制、微创介入和外科手术三大方向,其中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因创伤小、恢复快成为近年突破性进展。对于轻度患者,药物可缓解症状;中重度患者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球囊扩张、机械瓣膜置换或生物瓣膜置换,而高龄或高风险患者优先考虑TAVR技术。
-
药物治疗:适用于早期或无法手术的患者,通过降压药(如ACE抑制剂)和控制心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减轻心脏负荷,同时需定期超声监测病情进展。但药物仅能延缓病程,无法根治。
-
微创介入治疗:
- 球囊扩张术:通过导管扩张狭窄瓣膜,短期改善血流,但易复发,多用于过渡或临时缓解。
- TAVR(经导管瓣膜置换):无需开胸,通过股动脉植入人工瓣膜,术后3-5天即可恢复,尤其适合高龄、合并症多的患者。最新研究显示其5年存活率与外科手术相当。
-
外科手术:
- 传统开胸置换术:长期效果最优,适合年轻患者,机械瓣耐用但需终身抗凝,生物瓣免抗凝但需10-15年二次置换。
- 微创小切口手术:部分胸骨切开,减少创伤且保留胸骨稳定性,加速康复。
-
术后管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均需终身随访,监测瓣膜功能、抗凝指标及心功能,同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避免剧烈运动。
提示:治疗方案需由心脏团队综合评估,患者应尽早就诊并参与决策。未来基因编辑和可降解瓣膜技术可能带来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