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诊负责、三级查房等18项制度
医保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与医保基金安全的重要规范,其核心内容涵盖医疗机构管理、医疗质量评价、风险防控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以下是主要制度框架及要点:
一、基础管理核心制度(8项)
-
首诊负责制度
明确首位接诊医师对患者全程诊疗负责,保障诊疗连续性,非本科室疾病需及时会诊。
-
三级查房制度
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三级医师组成,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诊疗方案调整及质量监督。
-
会诊制度
针对疑难、危重病例组织多学科会诊,确保诊疗方案科学性。包括普通会诊、紧急会诊及多学科联合会诊。
-
分级护理制度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差异化护理服务,明确各级护理职责。
-
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规范医护人员值班流程,确保交接班信息完整准确,保障医疗活动连续性。
-
查对制度
对患者身份、诊疗行为、设备设施及药品等进行双人核对,防止医疗差错。
二、质量评价与风险防控制度(4项)
-
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术后并发症率、感染率、再次手术率等关键指标,用于定期评估医疗机构质量。
-
危急值报告制度
对血常规、心电图等关键指标异常值进行及时报告,启动应急处理流程。
三、医疗安全保障制度(4项)
-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术前核对患者身份、手术方案及器械设备,术中确认手术信息,术后评估手术效果。
-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感染风险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规范使用流程,防止耐药性产生。
四、信息化与培训制度(2项)
-
医保医疗质量安全信息化系统
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医保支付监管、质量评价结果公示及医疗数据共享。
-
医疗质量安全培训体系
定期开展医疗质量管理、风险识别与防范培训,评估培训效果并持续改进。
五、其他关键制度
-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手术风险分级管理,确保手术资质与技术匹配。
-
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 :规范新技术、新项目的评估与审批流程。
-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对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以上制度需通过培训教育、绩效考核及信息化手段持续落实,形成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