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介入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包括术后感染、肺栓塞、穿刺部位出血、心律失常及肺水肿,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患者个体差异、手术操作及术后护理密切相关。多数后遗症可通过规范治疗和密切监测有效控制,关键在于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干预。
-
术后感染
手术创口或器械操作可能导致细菌侵入,引发局部红肿、发热或化脓,严重时可能扩散至全身。术后需严格遵循无菌护理,若出现持续低热或伤口异常渗液,应立即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
血栓相关风险
介入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加上术后卧床导致血流缓慢,肺栓塞风险显著升高。患者若突发胸痛、呼吸困难或咯血,需警惕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此时需紧急抗凝治疗(如使用利伐沙班)或溶栓干预。 -
穿刺部位并发症
导管插入部位可能因血管损伤或抗凝药物使用出现血肿或持续性出血,表现为局部肿胀、瘀斑或渗血。轻度出血可通过加压包扎控制,严重者需手术修复血管。 -
心肺功能异常
手术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早搏),与导管刺激心肌或电解质紊乱有关,通常可通过药物调节。肺水肿则多因术后心脏负荷增加或输液过量导致,表现为呼吸急促、咳粉红色泡沫痰,需利尿剂和氧疗支持。
术后患者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遵循医嘱进行抗凝管理及康复训练。高风险人群(如合并糖尿病、凝血功能障碍者)需加强术后随访,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及凝血功能,以降低后遗症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