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部分地区已试点医保卡刷脸支付功能,但全国范围尚未普及。关键亮点包括:① 技术依托医保电子凭证和动态二维码;② 需在指定医疗机构完成人脸信息绑定;③ 支付过程需配合手机端验证;④ 安全性通过活体检测和加密传输保障。
医保卡刷脸支付的实现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用户需激活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中的医保电子凭证功能;就诊机构需配备专用的人脸识别终端设备;当地医保系统需完成与公安部人口库的对接。目前深圳、上海等城市的部分三甲医院已开通此服务,但基层医疗机构覆盖率不足30%。
刷脸支付流程包含五个关键环节:患者首次使用需在终端设备录入面部特征;支付时系统自动调取预留信息比对;活体检测技术可防止照片或视频冒用;单笔交易限额通常设为5000元;异常交易会触发短信二次验证。技术层面采用三级加密体系,包括虹膜特征模糊处理、支付令牌时效控制以及云端数据分片存储。
该功能面临三大实施难点:中老年群体对生物识别接受度较低,部分医院担心设备改造成本过高,跨省就医时尚未实现异地人脸库互通。实测显示,刷脸支付将平均结账时间从90秒缩短至12秒,但阴雨天气下识别失败率会上升15%。
未来两年内,医保刷脸支付将重点突破三个方向:开发离线模式应对网络延迟,增加声纹辅助验证提升容错率,探索「亲情账号」的人脸代付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系统仍要求携带实体医保卡作为备用验证手段,完全无卡化还需等待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