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卡中的钱并非全部属于个人,而是分为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两部分。个人缴纳的医保费用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单位缴纳的部分则按比例划入个人账户(如30%),剩余70%进入统筹账户。个人账户余额可自由用于门诊、购药等支出,而统筹账户资金由全体参保人共享,主要用于住院、大病治疗等报销。
-
账户构成与资金来源
职工医保缴费由个人和单位共同承担:个人缴纳工资的2%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单位缴纳的9%中,约30%划入个人账户,70%纳入统筹账户。例如,月薪1万元的参保人,个人账户每月入账470元(个人200元+单位270元),统筹账户入账630元。居民医保则无个人账户,全部缴费进入统筹账户。 -
资金使用范围差异
- 个人账户:用于门诊/急诊费用、药店购药、起付线以下自付部分等,部分地区还支持体检、疫苗接种等。
- 统筹账户:专用于住院费用、恶性肿瘤治疗、肾透析等大病报销,个人无法直接支配,需符合报销政策才能使用。
-
常见误区澄清
- “年底清零”说法不实:个人账户余额可累积使用,但门诊统筹报销额度可能按年度重置。
- 单位缴费去向:单位缴纳的大部分资金进入统筹账户,用于共济医疗风险,并非“消失”。
合理规划医保使用既能保障自身权益,也能避免医疗资源浪费。日常小病优先使用个人账户,大病治疗时充分利用统筹报销,同时关注地方政策差异(如深圳允许个人账户余额用于家庭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