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中心拖欠医院医保款现象已严重制约医疗体系正常运转,但通过预付金制度、直接结算改革、强化监管等组合拳可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2023年医院平均回款周期达152天,部分省份通过政策创新已将周期压缩至30天,显著缓解了医院资金压力。
预付金制度成为破解拖欠的关键抓手。医保部门按医疗机构月均支出1个月规模预付资金,专项用于药品耗材采购等周转支出,四川等地预付金额已占上年医保基金支出的6.7%。该制度明确将配合集采、支付方式改革的医疗机构作为倾斜对象,同时设置9类预付金收回情形,确保资金精准投放。
医保直接结算模式正在全国加速落地。福建、江西等12省实现医保基金与药企30天快速结算,福建省2023年直接结算药款276亿元,结算率超99%。这种"医院审核、医保复核、线上拨付"的闭环流程,既解决企业回款难,又间接减轻医院垫资压力。海南等地已试点将非集采药品纳入直接结算范围。
即时结算改革同步推进医疗端效率提升。安徽通过医保基金1天极速拨付,使170亿元资金提前2-3个月到位;全国80%统筹地区将在2025年实现医保与医疗机构20个工作日内结算。智能审核系统的应用进一步规范了基金使用,避免因审核滞纳导致拖欠。
法律手段为追偿欠款提供强制保障。上海等地医保中心已通过诉讼成功追回第三方责任事故中垫付的医保基金,法院明确支持医保机构对拖欠方行使追偿权。医疗机构也可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要求医保部门履行支付义务。
解决医保拖欠需多方持续发力:医疗机构应加强财务风险防控,避免因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紧张;医保部门需优化结算流程,借助全国医保信息平台实现资金流全流程监管;药企和医院应共同落实"应扫尽扫"追溯码等合规要求。随着预付、直付、清算三轨并行,医疗体系资金周转困局有望根本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