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唯一标识码
医疗机构代码是用于唯一标识医疗机构的标准化编码系统,主要用于医疗服务的识别、管理和监管。其具体定义和构成如下:
一、基本定义
医疗机构代码是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或相关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后,赋予医疗机构的 唯一标识码 ,用于代表患者住院诊疗所在的医疗机构名称。
二、代码构成
医疗机构代码通常由 22位数字(或英文字母) 组成,分为两部分:
-
前9位 :组织机构代码,包含:
-
6位行政区划代码 :标识医疗机构所在行政区划;
-
2位经济类型代码 :反映机构性质(如营利性、非营利性等);
-
4位卫生机构类别代码 :区分医院、诊所、卫生站等不同类型;
-
1位机构分类管理代码 :体现分级管理信息。
-
-
后13位 :机构属性代码,进一步细化机构属性(如床位数量、等级等)。
三、编码规则与调整
-
原22位代码结构中,“卫生站”“村卫生室(所)”的编码由18位转为12位,以适应部分区域编码资源不足的问题;
-
不同国家或地区存在差异,例如中国采用上述结构,其他国家可能采用字母+数字组合。
四、主要用途
-
患者身份识别 :作为患者就医时的关键信息,用于关联诊疗记录;
-
医疗资源管理 :辅助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统计、监管和服务质量评估;
-
跨境医疗服务 :在国际医疗交流中实现机构信息的标准化对接。
五、其他相关代码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8位):中国特有的组织机构代码,包含医疗机构注册及信用信息;
-
定点医疗机构代码 :针对医保定点机构的专项标识。
注:不同场景下可能使用简称形式(如“卫办字”+机构名称),具体以实际登记注册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