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低于标准,差额救助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简称“城乡低保”)是政府为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而实施的社会救助制度,其核心定义和特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规定的家庭,给予差额救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核心要素
-
收入标准
以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低于当地政府公布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认定依据。
-
财产状况
需符合当地财产状况规定,排除高收入群体和财产超标家庭。
-
救助形式
采取差额救助方式,即按家庭实际收入与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低保金,保障基本生活所需。
三、保障对象
-
户籍要求 :需持有当地常住户口。
-
家庭构成 :通常以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如配偶、子女、父母)为认定单位。
四、与其他社会保障的区别
-
性质 :属于社会救济制度,而非社会福利、养老金或专项补助(如残疾人补助金)。
-
资金来源 :由财政拨款支持,属于“救命钱”,需接受严格监管。
五、实施标准(以重庆为例)
-
2022年9月1日起 :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717元,农村低保为581元。
-
调整机制 :低保标准每年动态调整,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挂钩。
六、申请条件(综合要求)
-
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标准;
-
家庭财产状况符合规定(如住房、车辆、存款等限制);
-
无重大违法犯罪记录;
-
申请人及共同生活成员未享受其他专项社会保障待遇。
七、保障内容
主要提供基本生活物资或现金补助,用于满足食品、住房、医疗等基本需求,但不包括教育、医疗等专项支出。
通过以上机制,城乡低保制度旨在保障贫困群体“生存权”,并通过动态调整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确保救助的精准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