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头征是一种门静脉高压的典型影像学表现,由扩张的脐周静脉和腹壁静脉网形成,形似水母头部而得名。它常见于肝硬化患者,是门静脉侧支循环建立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提示病情已进入失代偿期,需及时干预。
-
形成机制
门静脉高压时,血流受阻导致压力升高,迫使血液通过脐静脉重新开放及腹壁静脉分流。这些迂曲扩张的静脉在CT或超声下呈现放射状分布,与水母触须的形态高度相似。 -
核心病因
肝硬化是主要诱因(占80%以上),其他原因包括门静脉血栓、布加综合征等。肝脏纤维化使血管阻力增加,最终引发侧支循环代偿性扩张。 -
临床表现
患者多伴有腹水、脾大、消化道出血等门脉高压典型症状。腹壁可见"海蛇头"样静脉曲张,按压脐周可能听到静脉杂音(克-鲍二氏征)。 -
诊断价值
影像检查中,水母头征是判断门静脉高压程度的重要依据。增强CT可清晰显示脐静脉直径>3mm的异常扩张,超声多普勒能检测血流方向逆转。 -
治疗关联
该征象提示需积极控制门脉压力,如服用β受体阻滞剂、内镜结扎曲张静脉。若条件允许,肝移植是根治性手段,可逆转侧支循环的形成。
发现水母头征需警惕致命性消化道大出血风险,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并定期监测肝功能。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但需同时针对原发病进行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