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腹泻是由于肠道分泌过多液体和电解质导致的腹泻类型,核心特征为大量水样便、无明显腹痛、电解质失衡,常见于细菌感染、激素异常或药物刺激等情况。其本质是肠道主动分泌超过吸收能力,而非消化吸收障碍或炎症反应。
-
病因与触发机制
分泌性腹泻主要由肠道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异常引起。例如霍乱弧菌产生的毒素会激活肠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系统,导致氯离子和水分大量分泌;某些内分泌肿瘤(如VIP瘤)分泌的血管活性肠肽(VIP)也会持续刺激肠道分泌。滥用缓泻剂或某些抗抑郁药物可能干扰离子通道平衡,引发类似症状。 -
典型临床表现
患者每日排便量可超过1升,粪便呈清水样或米泔样,无脓血或黏液。由于电解质大量流失,常伴随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表现为乏力、心率失常或肌肉痉挛。与渗透性腹泻不同,禁食后症状不会明显缓解。 -
诊断与鉴别要点
确诊需结合粪便渗透压检测(通常<50 mOsm/kg)、血电解质分析及激素水平筛查。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可排除肠道结构性病变。需注意与炎症性腹泻(如溃疡性结肠炎)区分,后者常伴发热、腹痛及粪便白细胞增多。 -
治疗策略与日常管理
首要任务是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盐(ORS)或静脉输液纠正失衡。针对病因的治疗包括抗生素(如细菌感染时)、生长抑素类似物(抑制激素分泌)或手术切除肿瘤。日常需避免刺激性食物,慎用可能干扰肠道分泌的药物,并注意水源与饮食卫生以防感染。
若出现持续水样便、尿量减少或意识模糊等脱水征兆,应立即就医。长期反复发作需排查潜在内分泌疾病或遗传性离子通道异常,早诊断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