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眩晕是老年人因前庭系统退化、脑血管病变或耳部疾病引发的平衡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天旋地转感、行走不稳,常伴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增加跌倒风险。其病因复杂,约50%与中枢性疾病(如脑供血不足)相关,耳石症占1/3,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会加剧症状。
-
核心病因
前庭系统退行性变是主要诱因,内耳毛细胞和神经节细胞退化导致信号传导异常。脑血管疾病(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直接引发眩晕,而耳石症、梅尼埃病等周围性病变占25%-35%。高血压、动脉硬化通过影响血流加重症状。 -
典型症状
急性发作时出现旋转性眩晕、视物晃动,持续数分钟至数天;慢性患者多表现为头昏沉、步态不稳如“踩棉花”。伴随症状包括耳鸣、听力下降(耳部疾病)、或一过性言语障碍(中枢性病变)。 -
危险信号识别
若眩晕伴口角歪斜、吞咽困难、肢体无力,需警惕脑卒中,应立即就医。耳石症则多在起床、翻身时触发短暂眩晕,可通过复位治疗快速缓解。 -
防治关键
急性期需静卧避光,服用倍他司汀等改善微循环药物;长期需控制基础病,如降压、降脂。中医五联疗法(艾灸、针灸等)对血管性眩晕效果显著。日常应戒烟限酒、适度运动,避免快速转头或过度劳累。
老年性眩晕并非衰老必然结果,及时排查病因可有效干预。建议每年进行前庭功能及脑血管评估,尤其合并慢性病患者更需早诊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