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绒毛萎缩是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营养吸收障碍、慢性腹泻和体重下降。这种情况常见于乳糜泻、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肠病等,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
乳糜泻
乳糜泻是最常见的导致肠绒毛萎缩的疾病,由麸质过敏引发。患者摄入含麸质食物后,免疫系统攻击小肠黏膜,破坏肠绒毛结构,导致严重的吸收不良。典型症状包括腹泻、腹胀、疲劳和儿童发育迟缓。 -
自身免疫性肠病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引起肠绒毛萎缩。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肠道组织,导致慢性炎症和绒毛结构破坏,患者常伴有腹痛、血便和营养不良。 -
感染性肠炎
某些细菌(如艰难梭菌)、寄生虫(如贾第鞭毛虫)或病毒感染可损伤肠黏膜,导致暂时性绒毛萎缩。症状包括急性腹泻、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能发展为慢性吸收障碍。 -
热带口炎性腹泻
这种疾病常见于热带地区,病因可能与感染或营养缺乏有关。患者小肠绒毛萎缩,伴随维生素B12和叶酸吸收不良,表现为慢性腹泻、舌炎和贫血。 -
放射性肠炎
盆腔或腹部放疗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导致肠绒毛萎缩。患者通常在放疗后出现腹泻、腹痛和吸收不良,严重时需营养支持治疗。 -
药物或化学因素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化疗药物或酒精滥用可能直接损伤肠黏膜,引发绒毛萎缩,表现为消化不良、隐源性腹痛等。
肠绒毛萎缩的病因复杂,若长期存在消化异常或营养不良,建议尽早进行小肠活检、血液检测等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调整饮食(如无麸质饮食)、控制感染或免疫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