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淋巴结炎症,属于肺外结核最常见类型,好发于颈部(占80%-90%),典型表现为无痛性肿块、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 但早期可能无明显不适。通过规范抗结核治疗或结合手术可治愈,但需警惕脓肿破溃或耐药风险。
-
病因与感染途径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呼吸道、口腔感染灶或血行播散至淋巴结,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更易发病。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女性发病率较高。 -
典型症状分期
- 早期:单个或多个淋巴结肿大,质地硬、可活动,常无痛;
- 进展期:淋巴结粘连成团,局部红肿压痛,可能液化形成冷脓肿;
- 晚期:脓肿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流出稀薄脓液或干酪样坏死物,可伴低热、消瘦等全身症状。
-
诊断关键
需结合病史(结核接触史)、影像学(B超/CT显示淋巴结坏死或钙化)、实验室检查(T-SPOT阳性)及病理活检(发现抗酸杆菌或肉芽肿)。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准确率超80%。 -
治疗与预后
- 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化疗,疗程需12-18个月;
- 手术:脓肿引流或淋巴结清扫术适用于药物无效或严重破溃者;
- 预后:早期治疗治愈率近100%,但擅自停药易导致耐药。
- 预防要点
接种卡介苗、避免接触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保持营养均衡及充足睡眠。颈部不明肿块应及时就医排查。
淋巴结结核虽可治愈,但病程长且易误诊为普通炎症或肿瘤。若出现反复淋巴结肿大伴盗汗,务必尽早就诊专科医院,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