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面容是慢性肝病患者常见的面部特征,主要表现为面色晦暗、皮肤干燥粗糙、眼圈发黑或出现“古铜色”色素沉着,其核心原因与肝功能受损导致的内分泌紊乱、黑色素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
肝功能损害与雌激素代谢异常
肝脏无法正常灭活雌激素时,血液中雌激素,刺激黑色素细胞生成,导致皮肤色素沉积。 -
酪氨酸酶活性增加
肝功能下降时,皮肤内酪氨酸酶含量增多,加速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加重面部暗沉。 -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慢性肝病(如肝硬化)可能引发肾上腺功能低下,垂体分泌的促黑色素细胞激素增加,进一步导致唇、口腔黏膜等部位色素沉着。 -
基础疾病的影响
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脂肪肝、肝硬化或肝癌等疾病持续损伤肝细胞,是肝病面容的主要诱因。肥胖、酒精滥用或药物性肝损伤也可能间接引发类似表现。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面色晦暗或伴随乏力、黄疸等症状,建议及时检查肝功能与肝脏超声,早期干预可改善症状并延缓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