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中发现蛔蚴或虫卵,通常提示患有肺蛔虫病。这是一种由蛔虫幼虫或虫卵通过血液循环迁移至肺部引起的寄生虫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咳嗽、痰中带血丝、胸痛等,严重时可引发过敏性肺炎。粪口传播是主要感染途径,儿童和卫生条件较差地区人群风险较高,确诊需通过痰涂片或血常规检查。
-
疾病本质与传播途径
肺蛔虫病是蛔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至肺部的结果。虫卵经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肠道,孵化后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血液,最终到达肺部。不良卫生习惯和生食未洗净的蔬果是主要诱因,农村地区感染率显著高于城市。 -
典型症状与并发症
幼虫在肺部活动会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哮喘样发作,痰中可能混有血丝或幼虫碎片。部分患者伴随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或胸膜炎。若未及时治疗,可能进展为慢性肺部病变。 -
诊断方法与治疗关键
确诊依赖痰液显微镜检查发现虫卵或幼虫,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是辅助指标。驱虫药物(如阿苯达唑)可有效杀灭寄生虫,同时需对症处理肺部炎症。治疗期间需避免重复感染,患者排泄物应严格消毒。 -
预防措施与卫生管理
饭前便后洗手、彻底清洗食材、避免饮用生水是核心预防手段。儿童应定期剪指甲,避免接触污染土壤。公共卫生层面需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流行地区可开展集体驱虫计划。
肺蛔虫病虽可治愈,但易被误诊为普通呼吸道感染。若长期咳嗽伴痰液异常,尤其有生食史或疫区接触史者,应及时就医排查寄生虫感染。日常注重饮食卫生能显著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