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耐受不良(乳糖不耐受)是正常现象,全球约65%-70%的成年人均存在此情况,尤其亚洲人群比例更高。这并非疾病,而是基因调控下的生理现象,与断奶后乳糖酶活性自然下降有关。关键亮点:①乳糖不耐受症状(腹胀、腹泻等)由未分解的乳糖在肠道发酵引起;②婴幼儿期乳糖酶充足,成年后减少是进化结果;③通过饮食调整可缓解不适,无需完全戒断乳制品。
-
乳糖不耐受的普遍性
全球多数成年人存在乳糖酶活性下降现象,北欧人群因长期乳制品饮食耐受比例较高(约90%),而亚洲人普遍不耐受(中国约90%)。这种差异与基因进化相关,属于正常生理变化。 -
症状与机制
乳糖不耐受表现为摄入牛奶后腹胀、肠鸣、腹泻等,因未消化的乳糖进入大肠后被细菌发酵产气(如甲烷、氢气)所致。婴幼儿若出现严重症状需干预,但成人症状通常较轻。 -
饮食管理策略
- 少量多次:单次饮奶量控制在50毫升以内,减轻肠道负担。
- 搭配食物:避免空腹饮用,与主食(如面包)同食可延缓吸收。
- 替代选择:酸奶、奶酪或无乳糖牛奶经发酵或预处理,乳糖含量低。
- 乳糖酶补充:临时添加乳糖酶制剂可帮助分解乳糖。
-
特殊人群注意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需区分类型:先天性(罕见)需终身禁乳糖,继发性(如感染后)多为暂时性。母乳喂养婴儿可补充乳糖酶,配方奶喂养可换低乳糖奶粉。
总结:乳糖耐受不良是常见且正常的生理状态,无需过度担忧。通过科学调整饮食方式,仍可享受奶制品的营养益处。若症状严重或持续,建议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