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
混凝土膨胀剂的掺量标准需根据具体工程需求和混凝土类型确定,主要参考以下规范和原则:
一、常规混凝土掺量范围
-
普通混凝土
掺量通常为胶凝材料(如水泥)的 6%-10% ,多数工程采用 8% 作为标准掺量。
-
预应力混凝土
掺量需增加至胶凝材料的 10%-12% ,以满足预应力结构对裂缝控制的要求。
二、特殊工程要求
-
高标号混凝土(如C60以上)
由于胶凝材料用量较大,膨胀剂掺量需按比例增加。例如,C20混凝土按8%掺量计算膨胀剂用量不足20kg/m³,而C60混凝土需达到40-50kg/m³,否则可能导致C20膨胀不足而C60膨胀过量。
-
补偿收缩混凝土(如防水底板)
采用高效膨胀剂(如UEA类),掺量通常为胶凝材料的 10%-14% ,主要用于补偿混凝土收缩裂缝。
三、关键限制条件
-
碱含量限制
膨胀剂中的碱含量不得超过 0.75% ,市场上常见产品碱含量控制在 0.3%-0.6% 之间。
-
最低掺量要求
无论何种混凝土,膨胀剂掺量均不得低于 6% ,否则可能无法满足补偿收缩或抗裂性能。
四、确定掺量的方法
-
试验确定
需通过 限制膨胀率试验 确定具体掺量,试验应使用工程实际原材料,并符合 GBJ119规范 要求。
-
调整策略
-
若C20混凝土膨胀量不足,可适当增加掺量;
-
若C60混凝土膨胀过量,需减少掺量或改用高效膨胀剂。
-
五、施工注意事项
-
内掺法应用
膨胀剂需采用内掺法,避免表面抹压导致沉降裂缝。
-
养护要求
终凝后需进行 不少于12天养护 ,并确保混凝土表面湿润。
膨胀剂掺量需结合混凝土标号、工程功能及试验结果综合确定,确保满足抗裂、抗渗等性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