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染病上报的部门选择,需根据病例类型和管理要求进行区分:
一、报告主体与报告时间
-
法定报告人职责
医疗机构内的责任疫情报告人需根据传染病类别及时报告:
-
甲类传染病 (如鼠疫、霍乱)和 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城镇需在 2小时内 ,农村需在 12小时内 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
-
其他乙类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城镇需在 12小时内 ,农村需在 24小时内 报告。
-
-
非网络直报单位
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需在 2小时内 电话或传真报告,并于 24小时内 寄送纸质报告卡。
二、报告流程与部门对接
-
医疗机构内部流程
-
初步筛查后,通过 电子报告系统 或 电话 将病例信息上报至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未实现网络直报的机构需按规范填写纸质报告卡并邮寄。
-
-
疾控中心职责
-
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疫情核实与评估,并通过 国家传染病信息管理系统 向上级疾控中心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
同时协调医疗资源,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措施。
-
三、其他注意事项
-
报告内容 :需包含患者基本信息、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等完整资料。
-
部门协同 :医疗机构与疾控中心需紧密配合,确保信息及时传递。
-
特殊情形 :若涉及甲类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同时报告当地 人民政府 ,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总结
传染病上报需遵循“发现-报告-处置”三级流程,主要报告部门为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特殊情况下需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人民政府。医疗机构需确保报告及时、准确,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