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炎是指由于病原菌进入脑室诱发的一种颅脑感染,又称脑室管膜炎。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病因:主要病因是细菌感染。常见于年轻人。细菌入侵脑室的途径多样,包括颅脑损伤致细菌入侵,如脑穿透性损伤,特别是脑室穿通伤早期清创不彻底;继发于颅内其他部位的感染,像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硬膜下积脓等,脓肿破溃可入侵脑室;医源性感染,颅脑手术,尤其是脑室出血或脑室肿瘤术后易发,脑室外引流过久或行导管分流术也容易引发。
- 症状:
- 轻度:症状与脑膜炎相似,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烦躁、颈项强直等表现,临床上常无特殊表现,早期易被忽视。
- 重度:起病急促,有高热、谵妄、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改变,甚至引发脑疝。若脑脓肿突然溃破,大量脓液进入脑室系统,会引起强烈的植物神经反应,如高烧、昏迷、双瞳散大、血压下降,迅即出现呼吸、循环衰竭。部分脑深部切近脑室壁的脓肿,因炎性反应的影响或脓液的少量渗漏,可导致脑室内粘连及隔膜形成,引起脑积水及脑室内感染性分隔小腔,临床表现呈亚急性或慢性感染过程。
- 检查:
- 脑脊液检查:除腰推穿刺脑脊液内白细胞增加及发现脓球外,脑室液的炎症改变更明显,甚至可查见絮状脓性分泌物,蛋白含量增高,糖定量降低,细菌培养可呈阳性。
- 血常规及血培养: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增多,有时血培养能培养出阳性菌。
- 头部 CT 扫描:脑室室管膜局限性或弥散性薄层线状强化,脑室内粘连出现分隔状强化灶,脑积水或脑室变形、扩大,还可发现并发于脑室炎的病变,如脑膜炎、脑脓肿、脑水肿及软化灶等。
- 头颅 MRI:严重者 T2 像可见脑室周围白质内有带状高信号区环绕,脑室内的脓性灶亦显高信号。
- 治疗:
- 药物治疗:尽快通过腰穿或脑室穿刺脑脊液引流查明致病菌,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且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如为引流时间过久引起感染者,应立即将先前置入脑室的引流管或分流管拔除,于对侧重新置管引流,必要时同时行腰椎置管引流。若脑室系统阻塞或药敏试验的敏感药物通过血脑屏障较差时,则应在全身用药的反复行脑室穿刺引流,并经脑室内给药,必要时需行双管冲洗引流,直到引流液转清,症状好转,细菌培养阴性及白细胞数正常之后,始可拔管。
- 手术治疗:位于脑深部接近脑室的脓肿,必要时需紧急开颅切除脓肿,用抗菌盐水彻底冲洗脑室并置管行脑室外持续引流,同时全身加强抗菌治疗。
- 危害及预后:脑室炎是神经系统致命性的颅内感染,死亡率很高,其中尤以脑室内积脓的死亡率高,易引起脑疝、脑室积脓、脑积水等并发症。经积极治疗,可降低死亡率,但具体预后因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时机等因素而异,缺乏大量统计学研究。
- 护理:科学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患者的疾病恢复,鼓励患者加强营养,增加蛋白摄入和维生素摄入,控制食盐摄入量。应当针对患者症状制定饮食计划,根据需求对患者饮食进行控制,避免相关症状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