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尼罗河热是由西尼罗病毒经蚊子传播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
病因
西尼罗河热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西尼罗病毒株,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或动物,引起疾病或隐性感染。
症状
西尼罗河热的潜伏期通常为1到6天,部分病例可长达20天。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 发热型:突然发热,多表现为双波热,伴有头痛、眼痛、全身肌肉酸痛,可伴咽炎及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等胃肠症状。高热可致颜面潮红、结膜充血。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无明显压痛。约有半数患者出疹,出疹时间在发热期或发热期末,颈背部、躯干及四肢出现淡红色玫瑰疹或斑丘疹,持续时间约为1周自行消退。
- 脑炎型:少数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及部分儿童、青少年感染后,可引起脑炎、脑膜炎。此时病情较重,体温骤升、持续不降、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继而神志不清,颈项强直,出现异常的神经反射,四肢发抖,痉挛,惊厥,昏迷,呼吸困难直至呼吸循环衰竭。
- 偶发症状:偶有皮肤水疱、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心肌炎、胰腺炎、肝炎等发生。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以作出诊断。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
- 白细胞数减少,脑炎型者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增高。
- 免疫学检查:利用血清学抗体检测方法,常用ELISA法,采用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两份血清同时进行检测,以恢复期血清较急性期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升高4倍以上为阳性。
- 病原学检查: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第5天,从患者血液或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阳性率较高。
- 分子生物学检查:RT-PCR法检测,通过设计西尼罗河热病毒特异引物对血清或脑脊液标本进行RT-PCR试验,阳性率高,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治疗
目前无针对西尼罗病毒的特效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和支持疗法。轻症患者呈自限性经过,但脑炎患者需积极治疗,常用措施包括:
-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注意定时翻身、拍背、吸痰,吸氧,防止发生压疮。注意精神、意识、生命体征以及瞳孔的变化。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保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 对症治疗:包括降温、镇静、脱水治疗、呼吸衰竭等的处理。
预防
预防西尼罗河热的主要措施包括:
- 降低蚊子传播的风险:使用蚊帐、个人驱虫剂、穿浅颜色衣物(长袖上衣和长裤)以及避免在叮咬高峰时段进行户外活动。
- 降低动物—人类的传播风险:在处理患病动物及其组织,进行宰杀和拔毛程序时应穿戴手套及其他保护衣物。
- 降低通过输血和器官移植传播的风险:疫情发生时,在对本地/地区的流行病学状况评估之后,应考虑在受感染地区限制血液和器官捐献并开展实验室检验。
- 病媒控制:在病毒存在区域制定综合、全面的蚊子监测和控制规划。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西尼罗河热的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