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胃隔膜由黏膜和黏膜下层组成,通常位于幽门以上1-7cm处,分为胃窦型和幽门型。其形成与胚胎期发育异常有关,可能是由于局部内胚层组织过度增生或原肠再通过程受阻导致。
2. 症状表现
- 无孔隔膜(多见于新生儿):表现为完全性幽门梗阻,生后不久即出现频繁呕吐(不含胆汁)、呼吸困难、上腹部膨胀等,严重时无排便。
- 有孔隔膜(多见于儿童及成人):呕吐呈间歇性,进食后上腹饱胀、疼痛,呕吐物为未消化食物,呕吐后症状缓解。长期可导致营养不良、体重下降。
3.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X线钡餐可见胃泡影、幽门前狭窄;胃镜可直接观察隔膜形态及位置。
- 鉴别诊断:需与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区分,后者腹部可触及肿块且X线表现不同。
4. 治疗方式
- 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无孔隔膜需切除隔膜;有孔隔膜可先尝试胃镜球囊扩张,无效则手术切除。
- 术后护理:需禁食、胃肠减压,逐步恢复饮食,并补充水电解质及营养。
5. 预后与并发症
若及时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若延误诊治,长期梗阻可引发营养不良、贫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总结
胃隔膜是一种先天性疾病,需通过影像学和内镜明确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症状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