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胆道蛔虫症是一种由蛔虫钻入胆道引发的儿童常见寄生虫病,典型表现为突发右上腹“钻顶样”剧痛、呕吐胆汁或蛔虫,但腹部压痛轻微,呈现“症状重体征轻”的特点。多发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易引发胆道感染、肝脓肿等并发症,需及时驱虫和抗感染治疗。
-
病因与易感人群:蛔虫成虫通常寄生在小肠,当儿童因发热、腹泻、驱虫不当或胃酸降低时,蛔虫可能逆行钻入胆道。6-8岁学龄儿童、营养不良或卫生习惯不良者风险较高。
-
典型症状:
- 阵发性绞痛:疼痛位于剑突右下方,发作时患儿屈膝弯腰、大汗淋漓,间歇期无异常。
- 呕吐与虫体排出:可能吐出胆汁或活蛔虫,是重要诊断线索。
- 并发症信号:发热、黄疸或腹肌紧张提示继发胆道感染或肝脓肿。
-
诊断方法:
- B超或CT:直接显示胆管内蛔虫的线条状阴影。
- 粪便检查:检出虫卵可辅助诊断,但阴性结果不排除疾病。
- 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提示寄生虫感染。
-
治疗原则:
- 解痉止痛:阿托品等缓解胆道痉挛。
- 驱虫药物: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口服驱虫,需彻底清除肠道蛔虫以防复发。
- 抗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
- 手术干预:仅用于虫体堵塞胆道或出现化脓性胆管炎等严重情况。
-
预防措施:
- 饭前便后洗手,避免生食不洁瓜果。
- 定期驱虫,尤其在高发地区。
- 改善环境卫生,妥善处理粪便。
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治疗是关键,多数患儿预后良好。若儿童出现不明原因阵发性腹痛伴呕吐,应警惕胆道蛔虫症,尽早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