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
腹膜后脓肿的形成多与以下因素相关:
- 腹腔内疾病:如腹膜后阑尾炎穿孔、结肠癌、肠道异物或外伤穿孔等,导致细菌(如大肠杆菌、厌氧菌)扩散至腹膜后间隙。
- 腹膜后器官病变:如急性胰腺炎、肾周脓肿、肾盂肾炎等,炎症可蔓延至周围组织。
- 脊柱或肋骨感染:结核性脊柱炎、骨髓炎等可能扩散至腹膜后区域。
- 血行感染:少数病例由菌血症直接引发。
2. 症状
患者常见症状包括:
- 全身症状:发热、寒战、盗汗、乏力,部分患者出现体重减轻或全身衰竭。
- 局部症状:不固定腹痛(多位于腰背部)、腰肌痉挛、脊柱侧弯,若脓肿压迫神经或器官,可能引发下肢水肿、排尿困难等。
- 体征:腹部或腰部触痛、脊肋角膨隆、腰部皮肤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或意识障碍。
3. 诊断
-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贫血、血沉加快;肾周脓肿时尿液可能含脓细胞或蛋白。
- 影像学检查:
- X线:显示腰大肌阴影异常、脊柱侧突或肾轮廓模糊。
- B超/CT:可定位脓肿并鉴别其性质,指导穿刺引流。
- 其他:核素镓扫描对骨髓炎诊断有帮助,淋巴造影结合CT可发现小病灶。
4. 治疗
- 抗生素治疗: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喹诺酮类)控制感染,必要时联合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
- 手术引流:
- 手术切开引流:适用于大脓肿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需彻底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
- 微创引流:B超或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创伤小且应用广泛。
- 支持治疗:加强营养支持(如高蛋白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输血或补充白蛋白。
5. 并发症
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如脓肿破溃至腹腔、胸腔或血管,导致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
- 慢性瘘管形成:脓肿长期存在可能形成与肠道、支气管等相通的慢性瘘管。
总结
腹膜后脓肿是一种需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治疗需结合抗生素与手术引流,并注重全身支持,以降低并发症风险。若出现持续发热、腰背剧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