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蚊虫叮咬的高发季节,这不仅会给人们带来不适,还可能传播多种疾病。以下是一些关于夏季防蚊虫叮咬的科普知识:
-
常见蚊虫种类及其危害
- 蚊子:在叮咬时会分泌唾液,其中的抗凝血剂和麻醉剂等物质会引起人体局部瘙痒、红肿,蚊子也是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等疾病的传播媒介。
- 蜱虫:被蜱虫叮咬后,可能会出现头疼、皮疹、发热等症状,其特点是将头埋在人的皮肤下吸血,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不可生拉硬拽,应使用酒精涂抹,然后用镊子夹紧取出。
- 螨虫:是一种极易引起人体过敏的致敏源,常引发丘疹性荨麻疹等疾病,皮损常为圆形红色斑丘疹或风团。
- 隐翅虫:是一种蚁形小飞虫,虫体各段都含有毒素,强酸对皮肤有很强的腐蚀性,所以看到隐翅虫时千万别拍死在皮肤上,否则会有大量毒液溅到皮肤上,引起皮炎。
-
防蚊虫叮咬的方法
- 物理防护
- 居家环境改造:安装60目以上的防蚊纱窗,门缝加装密封条;使用含菊酯涂层的长效型蚊帐,睡前检查帐内是否有蚊虫。
- 衣着选择:尽量穿浅色长袖衣裤,因为深色容易吸引蚊虫;户外活动可穿戴含驱蚊剂的衣物,如氯菊酯处理面料的服装。
- 使用蚊帐:推荐使用含菊酯涂层的长效型蚊帐,睡前检查帐内蚊虫,确保睡眠时不受蚊虫侵扰。
- 化学防护
- 使用驱避剂:常见的有效成分包括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柠檬桉油等。使用时需注意浓度范围、持效时间以及适用人群。例如,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可使用10%-30%浓度的避蚊胺产品,但需避免接触眼、口;6个月以上婴幼儿可使用派卡瑞丁,可涂抹于衣物。
- 使用方法:喷洒时距离皮肤15cm左右,优先涂抹脚踝、手腕等暴露部位;避免与防晒霜混用(间隔15分钟以上)。
- 环境治理
- 消除孳生源头:及时清理家中积水,如花瓶、空调排水管、废弃轮胎等高风险区;盆栽托盘、屋顶排水槽等中风险区;宠物饮水碗、雨棚凹陷处等低风险区。
- 生物防控技术:投放苏云金芽孢杆菌(BTI)颗粒杀灭幼虫;引入食蚊鱼(如孔雀鱼)至水池、稻田等。
- 物理防护
夏季防蚊虫叮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从个人防护、家庭环境整治到社区层面的预防措施都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被蚊虫叮咬的风险及其带来的健康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