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过敏症状
- 局部反应:叮咬处出现红肿、瘙痒、硬结,可能伴有小水泡或瘀斑。部分人群(尤其是儿童)可能出现"Skeeter综合征",表现为咬伤部位周围明显肿胀、发热和疼痛。
- 全身反应:少数人会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低血压等严重过敏症状,需立即就医。
二、紧急处理方法
- 清洁伤口:用肥皂水清洗叮咬部位,减少毒素残留。
- 冷敷消肿:冰敷10分钟/次(可重复),缓解瘙痒和红肿。
- 药物干预:
- 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复方倍氯米松樟脑乳膏止痒。
- 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遵医嘱)。
- 严重时:需肌肉注射糖皮质激素。
三、预防措施
- 物理防护:
- 穿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剂。
- 安装纱窗、使用蚊帐,避免蚊虫进入室内。
- 环境治理:
- 清除积水容器,每周至少清理1次。
- 用0.5%氯菊酯处理衣物和床品。
四、特殊人群注意
- 婴幼儿避免使用含柠檬桉油的驱蚊剂,建议成人手涂后轻抹面部。
- 旅行者需携带EPA认证驱蚊剂,警惕疟疾、登革热等疾病传播。
若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或意识丧失等严重症状,请立即就医。日常可通过减少户外活动、使用驱蚊设备降低叮咬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