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虫皮炎是一种由毛虫引起的皮肤病,以下是对该病症的详细介绍:
致病原因
-
桑毛虫:为桑毒蛾的幼虫,身上有200万-300万根毒毛,内含具有激肽、脂酶及其他多肽。
-
松毛虫:是松蛾的幼虫,每条虫约有1万多根毒毛,有倒刺状小棘,末端尖锐刺入皮肤后不易拔出。
-
刺毛虫:其毒液含斑蝥素。
临床表现
-
皮肤症状:接触毒毛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在接触部位出现剧痒,继而出现绿豆至黄豆大小水肿性红斑、风团、丘疹、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皮损中央有时可见一针尖大小、深红色或黑色点,皮损可数个至数百个不等, 常成批出现。晚间瘙痒更为严重。一般全身症状轻微,重者可出现低热等全身症状。病程一般为1周,如反复接触毒毛或搔抓则使病程延长。
-
眼部症状:若毒毛进入眼内或附着于眼睑因揉搓而进入眼内,可引起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甚至导致失明。
-
关节症状:部分患者可累及骨和关节,多以单个手足小关节为主,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一般3~7天后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者可形成关节畸型。
诊断鉴别
根据好发季节(多在5-11月)、好发人群(野外露营者、在树下玩耍的儿童、森林工人等)和临床特点一般可作出诊断。若用透明胶带反复粘取皮损处并放置于显微镜下查到毒毛即可确诊。合并关节表现者应与风湿、类风湿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关节炎进行鉴别。
预防治疗
-
预防:采用药物喷洒或生物防治消灭毛虫及其成蛾;在有毛虫的环境作业时不要位于下风方向,尽可能穿戴防护衣帽。
-
治疗:发病后应尽可能去除毒毛,止痒、消炎,防止继发感染,氧化锌橡皮膏或透明胶带反复粘贴皮损部位可粘除毒毛。接触松毛虫及其污染物后,立即用肥皂、草木灰等碱性水擦洗。局部外用止痒、保护性药物,如薄荷炉甘石洗剂及糖皮质激素霜。皮损泛发剧痒者可服抗组胺药物,严重者可内服糖皮质激素,松毛虫所致骨关节炎应以消炎止痛、防止关节残废为主。
毛虫皮炎是一种由特定毛虫引起的皮肤病,了解其致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方法以及预防治疗措施对于有效应对该病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