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被称为“匪城”是因为九十年代初,蚌埠火车站当时火车流量特别大,很多车都要路过蚌埠。碰巧当时蚌埠的治安比较乱,火车站那里和列车上经常有强抢旅客财物的,所以很多外地人的印象就是蚌埠土匪多。
蚌埠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誉。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前三世纪初,今蚌埠地域分属九江、泗水两郡。其东部(今凤阳县境内)设钟离县。汉高祖四年,今蚌埠淮河北归属沛郡,淮河南归属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淮南国复改为九江郡,并在蚌埠西部(今怀远县境内)设置当涂县。隋开皇二年,西楚州改为濠州;废荆山郡,马头县改为涂山县。大业三年,又将濠州改为钟离郡,领钟离、涂山县。今蚌埠北郊则属彭城郡谷阳县域。北宋元佑元年,今蚌埠淮河北隶于新置灵璧县,为淮南东路宿州所辖;淮河以南只存钟离县,为淮南西路濠州所辖。宣和七年,金兵南下陷汴京,取淮北,宿州初为山东西路领,至金大定六年改属南京路。明洪武二年,凤阳建中都,钟离县更名中立县,翌年再改名为临淮县。洪武六年,撤中都设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迁新城改名凤阳府,临淮县亦改名凤阳县;蚌埠西部仍为怀远县,东北为五河县。三个县明初均为中书省凤阳府所领。永乐元年,凤阳府为南京直隶。民国元年,蚌埠三县司废,河南岸改属凤阳县,置二区公署;河北岸小蚌埠属灵璧县,一直到民国35年。民国3年,恢复道制,蚌埠河南岸属安徽省淮泗道凤阳县辖。民国18年,蚌埠曾成立市政筹备处,但翌年即撤销,仍属凤阳县所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