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全远端型肾小管酸中毒的治疗需综合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及并发症,常用药物及方案如下:
一、纠正酸中毒
- 碱性药物
- 碳酸氢钠:口服或静脉滴注,起始剂量1.5-2mmol/(kg·d),需根据血碳酸氢盐水平及尿钙调整剂量。
- 枸橼酸合剂(如枸橼酸钠/钾混合液):每毫升含碱基2mmol,剂量1mmol/(kg·d),分次口服,可减少肾结石风险。
二、调节电解质紊乱
-
补钾治疗
- 枸橼酸钾:口服补充钾离子,避免加重高氯血症;严重低钾时需静脉补钾。
- 禁用氯化钾:可能加重高氯血症,不推荐使用。
-
降低高血钾(如存在)
- 排钾利尿剂:如氢氯噻嗪(2mg/(kg·d))或呋塞米(每次2mg/kg),可促进钾排泄。
- 限制钾摄入:每日钾摄入量<30mmol,避免含钾药物。
三、并发症防治
-
骨病及低钙处理
- 钙剂:如葡萄糖酸钙,需从小剂量开始,监测血钙水平以防高钙血症。
- 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改善佝偻病风险。
-
预防肾结石
- 枸橼酸合剂:增加尿钙溶解度,降低结石形成风险。
四、辅助治疗
- 盐皮质激素:如氟氢可的松(0.01mg/(kg·d)),可改善酸中毒及高血钾。
- 原发病治疗:针对基础病因(如遗传代谢病、自身免疫病)进行干预。
注意事项
- 药物联用风险:碳酸氢钠与噻嗪类利尿剂联用可能加重低血钾,需密切监测。
- 剂量调整:碱性药物需根据尿钙排泄量调整(控制在2mg/kg以下)。
- 长期监测:定期检测血钾、血钙、尿钙及肾功能,避免药物副作用。
治疗方案需根据患儿个体情况(如血钾水平、酸中毒程度、并发症等)选择药物组合,并动态调整剂量。急性期以静脉补碱、纠正电解质紊乱为主,慢性期需长期口服药物维持,结合营养支持及原发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