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藻糖苷贮积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病,由α-L-岩藻糖苷酶活性缺乏导致岩藻糖基糖脂和糖蛋白在体内异常蓄积,引发多系统进行性损害。以下是综合整理的关键信息:
一、病因与遗传特点
- 基因缺陷:由FUCA1基因突变引起α-L-岩藻糖苷酶缺乏,导致溶酶体中岩藻糖苷键无法降解。
- 遗传模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均为携带者时,子女有25%概率患病。
二、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年龄和严重程度分为三型:
1. 幼儿型(Ⅰ型、Ⅱ型)
- 典型症状:1岁左右起病,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肝脾肿大、骨骼畸形(如脊柱侧弯、椎体鸟嘴样改变)、面容粗笨(类似黏多糖贮积症)。
- 进展特征:2岁后神经系统恶化,频发癫痫,常于10岁内死亡。
2. 成人型(Ⅲ型)
- 主要表现:皮肤弥漫性血管角质瘤(针尖状蓝褐色皮损)、无汗症、生长迟缓,智力障碍较轻,无肝脾肿大或角膜混浊。
- 并发症:感染后易高热、抽搐。
三、诊断与检查
- 实验室检查:
- 酶活性检测:血清/白细胞中α-L-岩藻糖苷酶活性显著降低。
- 尿液分析:岩藻糖基寡糖排泄增多。
- 影像学检查:X线显示骨骼发育不良、颅骨增厚等。
- 基因检测:明确FUCA1基因突变。
四、治疗与管理
- 对症治疗:抗生素控制感染、手术矫正骨骼畸形、抗癫痫药物等。
- 实验性治疗:骨髓移植可能改善部分症状,但无法根治。
- 支持性措施:营养支持、物理康复、预防感染。
五、预后与预防
- 预后:幼儿型预后差,成人型生存期较长但生活质量受限。
- 预防措施:有家族史者需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
六、高发人群
- 近亲结婚家族史者;
- 特定种族(如犹太人)发病率较高。
岩藻糖苷贮积症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早期诊断和综合管理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